首页>新闻详情

中国月季发展简史

2015年11月25日 来源:国际月季花产业聚合平台 浏览 4181 次 评论(0)

中国月季发展简史

滥觞:先秦两汉魏晋时期

月季,是凝结中国古人智慧与勤劳的杰出创造。研究古代文献,并未发现有野生月季花的记载;当代植物考察,也没有发现四季开花的月季原种——这些优雅的生命究竟来自于何处?我国园艺学家们利用当代细胞学研究及植物考古学成果,给出了合理的答案:中国古人在栽培蔷薇的过程中,部分植株经突变而出现长期开花、重瓣、常不结实的变异,这种变异并不利于物种的繁殖,却极大地提高了蔷薇的观赏价值。于是,人们通过人工选择,利用扦插、嫁接等技术将这些变异保存下来,并且通过摘除幼果等措施,使长期开花的性状得到强化,最终创造出月季这一具有高度观赏价值的物种。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,当今月季与蔷薇,其细胞染色体基数X均等于7,植株同为二倍体,且种间杂交容易成功,也直接印证这一观点。

中国人自古便有莳养花草的习俗。30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,已出现“园”、“圃”、“囿”等字样——“园”为栽植果树和观赏植物,“圃”为种植蔬菜瓜类,“囿”则为早期之园林。相传西汉时期(公元前202年~公元9年),宫廷花园中已经引种野生蔷薇,《贾氏说林》记载:“武帝与丽娟看花时,蔷薇始开,态若含笑,帝曰,此花絶胜佳人笑也。丽娟戏曰,笑可买乎。帝曰,可。丽娟遂取黄金百斤,作买笑钱奉帝,为一日之欢。蔷薇名买笑,自丽娟始”。《西京杂记》中亦有“乐游苑中有自生的玫瑰树”的记载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,蔷薇已成为宫廷园林中重要的观赏植物,由于其植株多为蔓生藤本,因此多作为绿篱棚架使用。《寰宇记》记载,南朝“梁元帝竹林堂中多种蔷薇,康家四出蔷薇,白马寺黑蔷薇,长沙千叶蔷薇,并以长格校其上,花叶相连其下,有十间花屋,枝叶交映,芬芳袭人”。梁元帝的哥哥、梁朝第二任皇帝简文帝萧纲曾写下《看摘蔷薇》一诗,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蔷薇花开满宫墙、宫女竞相采摘的情景:

倡女倦春闺,迎风戏玉除,近丛香影密,隔树望钗疎,横枝斜绾袖,嫩叶下牵裾,墙高攀不及,花新摘未舒,莫疑插鬓少,分人犹有余。

同时代的文学家柳恽、刘缓、鲍泉等人也都有专咏蔷薇花的诗词,其中“不摇香已乱,无风花自飞”(柳恽《咏蔷薇》)、“鲜红同映水,轻香共逐吹”(刘缓《看美人摘蔷薇》)等诗句表明,当时已引种花香馥郁、花色胭红的蔷薇品种,并初步形成蔷薇花“枝条轻软”、“花香清逸”、“花势繁盛”的三大观赏特征。


发展:隋唐五代时期

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,宫廷及民间种植蔷薇之风盛行。中唐时期宰相李德裕(787~850年)在私家园林中引种了70余种奇花异木,他在《平泉草木记》明确记载“己未岁得会稽之百叶蔷薇,又得嵇山之重台蔷薇”;唐文宗时期(809~840年),宰相裴度花费巨资建造兴化寺亭园,诗人贾岛作《题兴化寺园亭》讽刺曰“破却千家作一池,不栽桃李种蔷薇。蔷薇花落秋风起,荆棘满亭君自知”——以蔷薇花代指观赏园林,足见其在当时的重要性。

分析这一时期的数十首咏蔷薇诗词,可以发现,蔷薇已从宫廷园林走入千家万户,成为当时种植最广的庭院花卉,大诗人陆龟蒙《蔷薇》一诗,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种植蔷薇的情景:

倚墙当户自横陈,致得贫家不似贫,外布芳菲虽笑日,中含芒刺欲伤人,清香徃徃生遥吹,狂蔓看看及四邻,遇有客来堪玩处,一端晴绮照烟新。

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下多篇专咏蔷薇的诗词,其中《戏题新栽蔷薇》曰“移根易地莫憔悴,野外庭前一种春,少府无妻春寂寞,花开将尔当夫人”——将窈窕柔美的蔷薇比作美丽的女子,将中国人欣赏蔷薇的意境提升到新的水平。此外,杜牧、刘禹锡、皮日休、诸光羲、孟郊、韩偓等著名诗人均有吟咏蔷薇的诗篇存世。

更大范围的种植规模,也带来了更丰富的品种变异。这一时期,蔷薇花型从单瓣变为重瓣,株型由攀援渐成为直立,花色有粉、白、红等,更加接近于月季的特征。出于敦煌、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中的晚唐绢画《引路菩萨图》中,绘有一朵蔷薇花,花朵硕大、花型高芯翘角,与现代月季相似度极高。

成熟:两宋时期

北宋文学家宋祁(998~1061年)在《益部方物略记》中,首次明确记载了一年中可多次开花的月季:“花亘四时,月一披秀,寒暑不改,似故常守。右月季花,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。翠蔓红花。蜀少霜雪,此花得终岁”——四季开花品种的出现,掀开了我国古代月季栽培的新篇章,从此每年只能开花一次的蔷薇逐渐隐退,“一年长占四时春”的月季成为园林栽培育种的主角。

北宋《洛阳花木记》中,“刺花”一条记有密枝月季、千叶月桂、黄月季、川四季、深红月季、长春花、日月季、四季长春、宝相等,均可认定是月季的品种——其中“千叶月桂”即重瓣月季,“黄月季”则为当时刚刚出现的黄色花新种,“宝相”至今在南方民间仍有种植。宋代司马温编著的《月季新谱》,是我国第一部月季花栽培专著。其中除了记载一批月季名品外,还详细论述了月季栽培中“培壅”、“浇灌”、“养胎”、“修剪”、“避寒”、“扦插”、“下子”、“去虫”等七大环节——《月季新谱》也由此成为我国传统名花中最早的栽培专谱之一。

北宋《画继》中,记载了宋徽宗与月季的一段故事,极为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人们对月季四季开花特性的细致观察:“徽宗建龙德宫成,命待诏图画宫中屏壁,皆极一时之选。上来幸,一无所称,独顾壶中殿前柱廊栱眼斜枝月季花。问画者为谁,实少年新进,上喜赐绯,褒锡甚宠。皆莫测其故,近侍尝请于上,上曰:‘月季鲜有能画者,盖四时、朝暮、花、蕊、叶皆不同。此作春时日中者,无毫发差,故厚赏之。’”——由此可以推断,北宋宫廷已广泛种植月季,且人们已经注意到月季花朵随开放季节、时间不同,而有细微的差异。

两宋时期,人们对四季开花月季品种的选育,也体现在众多专咏月季的诗词中,如以下三首同样题为《月季》的诗词,重点都放在月季的四时常开:

月季
苏轼
花落花开无间断,春来春去不相关。
牡丹最贵惟春晚,芍药虽繁只夏初。

唯有此花开不厌,一年长占四时春。

月季

张耒

月季只应天上物,四时荣谢色常同。

可伶摇落西风里,又放寒枝数点红。

月季

徐积

谁言造物无偏处,独遣春光住此中。

叶里深藏云外碧,枝头常见日边红。

曾陪桃李开时雨,仍伴梧桐落叶风。

费尽主人歌与酒,不教闲却卖花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月季本时期已传入日本,取名“庚申月季”,意即隔月开花的月季。此外,成书于镰仓时代、用中文写成的《明月记》中,也提到了“长春花”和“蔷薇”。从日本古代绘画《春日权现绘卷》中植物的形态特征判断,“庚申月季”与“长春花”均为中国月季花。


高潮:明清时代

明清时期,月季栽培蔚然成风,中国古老月季品种群基本成型。明代月季栽培的发展,主要有两大趋势,一是由于长期人工扦插及选择的结果,许多月季品种变为重瓣,花后不易结实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月季“处处人家多栽扦之,亦蔷薇类也,青茎长蔓硬刺,叶小于蔷薇而花深红,千叶厚瓣,逐月开放,不结子也”;二是人们已经能将蔷薇属中几种代表性观赏花卉区分开来,王象晋的《群芳谱》中,把蔷薇属植物分成蔷薇、玫瑰、刺蘼、木香、月季等几类。朱橚《救荒本草》中,将蔷薇属金樱子分成舒州、宜州和泉州三大种源,堪称园艺植物分类学中的重大进步。

由于杂交育种方法的发展,清代月季花色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。清代《月季花谱》中写道:“近得变种之法,愈变愈多,愈出愈奇,始于清淮,延及大江南北,高人雅士为之品题。花则尽态,名亦日新。而吴下月季之盛,始超越古今矣。种类之多,几与菊花方驾,而今之好月季者,更甚于菊”

所谓“变种之法”,就是现在的杂交育种技术,此时中国月季的花型花色之多,已经可与菊花媲美,足见其品种之丰富。据统计,《月季花谱》中记载上品月季10种,白色38种,黄色11种,紫黑色11种,红色57种,复色4种,共计131种。清代戏曲作家谢堃也在《春草堂集》中记载,月季“花有紫色、红色、淡红色、白而红边者、白而有绛色点者、白而带黄者、白而带浅绿者,然入药当以鲜红者为佳。赏玩当以纯黄、纯白者为上,又有水红色者,花如碗大,名曰宝相,最上品”——说明此时普通人种植的月季已有紫、红、黄、白、浅绿等花色,并出现了可贵的复色品种。

这一时期,月季的各项栽培技术也基本成熟。无性繁殖方面,清初陈淏子编著的《花镜》中描述了月季分株繁殖和嫁接繁殖的步骤,明确用野蔷薇作砧木,嫁接50~60天后即可成活。明代《群芳谱》详细记录了月季插穗的长度与剪取部位,对扦插深度、插后保湿方法等均有论述。书中提到,春季扦插大多先发芽后生根、秋季扦插大多先生根后发芽,扦插时保留一定数量的叶片,更有利于生根。《群芳谱》中特别提到,插穗末端要用指甲刮去少去青皮这一操作细节。

品种培育方面,清代《月季谱》详细讲解了种子育苗选种的方法:选择花大、健壮的植株作母本,花开结实后采集种子,播种于浅土层中。一旦冒出健壮小苗,即带土植入盆内以供选择新的变异品种。此法已十分接近现代月季选种方法。

日常修剪方面,古人已发现月季徒长枝较多,需要经常更新枝条方可促成开花。《群芳谱》中记载,月季“其枝或向下垂,或向里长,或两枝交互并生,或老梗枯朽”,均应剪去。修剪的原则是根据枝条的方位和疏密程度,并要求“花谢结子即摘去”,方能“花恒不绝”。


新篇章:近现代月季栽培

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,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月季栽培逐渐走向衰落,各地种植面积日益减少,古老月季品种逐渐流失。民国时期,居住在北京、上海、天津等大城市的商人及知识分子,陆续引入了少量欧美月季新品种,通过园丁接芽与扦插缓慢繁殖。著名作家冰心在《我和玫瑰花》一文中提到,她于1929年在家中廊前“种了两行德国种的白玫瑰,花也开得很大,而且不断地开花,从阴历的三月三,一直开到九月九,使得我家的花瓶里,繁花不断。我不但自己享受,也把它送给朋友,或是在校医院里养病的学生”。

新中国建立后,月季栽培得到迅速发展,可归纳为起步、快速发展、产业化升级三个阶段。从1949~1966年,是我国现代月季栽培的起步阶段。许多公园布置了月季花坛和月季专类园,并从国外引进大量优秀品种。北京、上海、杭州是当时我国三大月季品种基地。据记载,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1966年就拥有月季品种474种。1959~1963年,在蒋恩钿女士协助下,天坛月季公园建立,成为新中国最早、也是规模最大的月季专类园。

1963年5月中旬,天坛公园迎来的当年第一个月季花季,引起了极大的轰动。当时三年困难时期刚刚结束,老百姓从五彩缤纷的月季中又看到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,因此成千上万的市民争相拥到天坛公园观看月季,朱德、陈毅、张鼎丞、王稼祥、郭沫若等领导人都来到天坛月季园来观赏。陈毅称赞蒋恩钿为“月季夫人”。到1966年前,天坛月季园面积达1.3公顷,拥有3000多个品种,共7000多株月季。

1966年后,由于历史的原因,月季种植受到了极大破坏,品种大量散失、死亡。在当时的条件下,许多公园和苗圃及广大的月季爱好者还是克服重重困难,保存住大部分优良品种,为以后的月季振兴奠定了基础。

从1977年起,我国月季栽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。国内各单位陆续从国外引进“白杰作”、“光辉”、“红双喜”等月季新品种,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喜爱和专业工作者的重视,在全国掀起一股股“月季热潮”,先后有50多个城市把月季和玫瑰选为“市花”,使月季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峰,在绿化祖国,美化环境的号召下,不断出现“月季街”“月季城”。从1980年开始,我国陆续培育出许多优秀的现代月季品种,如‘怡红院’、‘上海之春’等。当时的育种主力是个人,如李鸿权、宗国荣、周进发等,育成的品种多为盆栽或庭园栽培的杂种香水月季。育种的途径多是杂交育种,只有少量的芽变和辐射育种。


1998 年至今,随着《植物新品种保护法》的实施,我国月季栽培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。此时月季育种的主力是私营的花卉苗木公司和部分科研单位,如昆明杨月季园艺有限责任公司、通海丽都花卉有限公司、焦作市风景园林管理处、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。至今授权品种共190 个,其中国内申请的有57 个,占30%。2008 年奥运会和残奥会颁奖用花的主花材‘雅苏娜’(商品名”中国红”)就是通海丽都花卉有限公司自育的具有品种权的品种。

近15年来,我国涌现出一批专业从事月季苗木和盆花生产的企业,月季苗木、盆花生产已初具规模。苗木生产愈加规范、分级标准更加明确,营养钵、容器育苗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准,树状月季、古桩月季的嫁接也具备了有效的技术手段。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,企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月季产品,南阳月季基地的树状月季、北京卉隆月季基地的实生砧嫁接绿化苗木已经声名远播,远销海内外。2004年,江苏沭阳的16万株月季顺利进入德国市场,标志着沭阳花卉苗木向国际市场迈出了关键的一步。

河南省南阳市是我国最大的月季种苗繁育基地。卧龙区石桥镇月季种植面积6000多亩,年出圃苗木1.2亿株,产值达亿元以上,月季苗木供应量占国内市场的80%,并出口到荷兰、巴西、日本等国,占我国月季出口总量的60%。

 

 

我来说两句
0人参与 丨 评论0条)
图标
注册 登录    
评论列表
每页 10 条,共 0 条

品牌商品

够快够省够全
服务质量保障
无理由退换货
安全支付保障